战国时,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。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,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却又十分落魄的士人,这个士人名叫冯谖。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,决心为他效力。 一次孟尝君要叫人为他到其他封地薛邑讨债,问谁肯去。冯谖说我愿意去,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,需要买些什么东西。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!冯谖领命而去。到了薛邑后,他见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。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,老百姓都颇有怨言。 于是,冯谖召集了邑中居民,对大家说:“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,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,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,利息也不用偿还了,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,今天当着大伙的面,我把它烧了,从今以后,再不催还。”说着,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,把债券都烧了。 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,个个感激涕零。冯谖回来后,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?冯谖回答说:不但利钱没讨回,借债的债券也烧了。孟尝君便很不高兴,冯谖于是对他说:您不是要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吗,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,这就是“义”。焚券市义,这对您收回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! 果然,数年后,孟尝君被人 ,齐相不保,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。薛邑的百姓听说是恩公孟尝君回来了,全城出动,夹道欢迎,表示坚决拥护他,跟着他走。孟尝君深为感动,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的“市义”苦心。 这就叫“好与者,必多取”,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。 明白了得与失在付出中的相互转化,便掌握了人生智慧的真谛。 3.用理性和智慧来度量得与失 我们把握不住得失,是因为有的得失过于深刻,我们缺乏洞察它的远见卓识;有的得失似是而非、亦真亦假,我们少了判断它的辨析思考;有的得失虽然一目了然,我们却又因一时冲动,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。得失不会顾及我们的感觉,他需要与理性为伍。 人们难以驾驭、被得失所左右,往往是隐性得失。所谓隐性得失,就是那些非显而易见的或是容易混淆的得失。隐性的得失容易被人忽视。 有的得失藏匿很深,而且潜伏期很长,一般人是很难把握的。但有的是隐性得失藏匿得并不深,我们却把握不住它,那是因为我们的忽视,或是欠缺了一些思考。 古人告诫我们:凡事三思而后行。我们每做一件事情,实际上都在播撒着的是的种子,但我们又常常处于无意识的漫不经心之中,直到它开了花甚至结出果来,才大吃一惊。比如,有的人爱发牢骚,发牢骚的时候并没有影响到自己什么,但到了关键的时候,发牢骚变成了罪状,现实中持这种亏的人已经很多了。有的人做好事,仅仅出于良心、道义,压根儿就没想过得到回报,可不久就有人来感恩回报。 俗话说:“有心栽花花不发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”人的不理智就在于:只有心栽花,而无心插柳。想到有利可图的时便去做,而做事情的时候从不考虑会失去什么。如果我们换一种态度去做事又将会怎样?相信得与失的结果正好相反。 有时得失像是迷魂汤,在你乐呵呵的以为得到了许多的时候,实际上却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。 眼前的利益容易让人动心。人之所以目光短浅,并不见得都是“视力”太差,而是因为我们们太现实了:眼前的“得”,我们不能放弃;眼前的“失”,我们又不能忍受。 其实,我们面对的种种得失绝大多数不需要用远见卓识来判别,有的明知是不可为的,只是因为我们对眼前的诱惑或失落过于冲动,才不计后果。只要我们多一些理智,少一些冲动与侥幸,就能冷静的看待和对待眼前的得与失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