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东方社会中,对彼此深刻的依赖,对人情的过度看重似乎已经深入我们的基因。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,西方人把个人感受作为幸福快乐的标准,而东方人在这点上往往把别人怎么看自己放在自己的感受之上。无怪乎麦大叔和耐大叔整天叫嚷着,“I m loving it!”(我就喜欢!) “Just do it!”(放胆做!),而我们敬爱的孔爷爷则一边抚琴一边细声慢语地吟道:礼之用,和为贵。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固然是难得的美德,但是如果一味在意和顺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盼,那就可能是人格上的依赖。
健康的人格和人际关系取决于依赖和独立的平衡,而独立产生于对自我理解,接纳,尊重和欣赏。这正如我们开始蹒跚学步一般,迈出独立行走的第一步需要的是勇气,不过这勇气也可以诞生于痛苦。上面提到的那位朋友最终被逼无奈,真的是到了“To be,or not to be!”的地步,终于开始学着“自私”一点,开始尝试对自己说“是”,对别人说“不”。让她没有想到的是,这感觉好极了。她今生第一次发现原来尊重自己的感受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,忙不过来也可以拒绝同事的要求,太累了回家可以不做家务,做不到的事情无论谁说也可以不应承……除了感到轻松外,最让她意外的是,不仅同事,家人,朋友没有远离她,反而开始学会开始征求她的意见。她发现自己不但没有边缘化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重视。 只有当你开始迈动自己的双脚,才知道别人的扶助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。不依赖让我们的生活从别人的眼中回到自己的手中,只有学会自由的奔跑,才能尽享快乐的真正美味。